住老人院綁手插喉非唯一出路 老人科醫生:人老了都有選擇
發布時間: 2017/06/30 12:52
最後更新: 2020/05/18 16:32
沒有人喜歡變老,但偏偏活着就會漸漸老去。或許我們害怕的不是老,而是終日卧床、插喉疼痛的難受。誰說老了就要住老人院?老了就要綁手插喉?
我要改變很多人認為理所當然的錯誤觀念,人老了都有選擇!
老人科專科醫生鄭戩毅說得斬釘截鐵。
老人科不止醫病
本港現時約有180名老人科專科醫生,每年約5名新人加入此專科培訓。他們面對的,是全港116萬名長者。年輕人與老人,醫生與病人,是一段微妙的關係。心臟科看心,胸肺科看肺,戩毅笑說:
老人科貪心少少,想看整個人,不止醫病,是醫人。
這正是當初吸引他選老人科的原因。戩毅回想實習時被編入老人科,「這一科最特別的是不同界別的人會一同巡房。」醫生、護士、社工、職業治療師、物理治療師以各自的專業一同跟進一個又一個年長病人,從病情到心情、醫療到安慰,讓他看到作為醫者更深的意義。
推倒老人院常態 綁手插喉非唯一選擇
定意選擇老人科至今,戩毅已任專科醫生4年,在舊區醫院工作,每天看門診或是進出老人院覆診,最錐心的是看到老人躺在床上,手腳被綁、插着鼻胃喉那痛苦卻無力掙扎的模樣。
我見到綁手就看不過眼,一定要問原因!通常是因為他脫尿片、拔喉,甚至抓癢抓到破損,你能相信抓癢都是綁手的理由嗎?
戩毅一臉不忿,又嘆一口氣說,明白老人院實在沒有足夠人手、資源悉心照顧每個老人,亦未必存心折磨老人,只是一直習以為常,「所以我會嘗試提出折衷方法,例如幫病人戴手套、穿特製難脫的褲等,讓他們知道不一定要綁手插喉。」
綁手插喉不是唯一選擇,老人院也不是唯一出路。如家人實在無力全天候照顧長者,可考慮日間照顧中心或義工上門服務,包括幫忙煮飯、洗澡等。
年青時,我們選擇自己的人生;人老了,好像就沒了選擇的餘地。「Option(選擇)」一字,戩毅說了一遍又一遍,每次都那麼堅定。他確信老了還是可以選擇,老了仍是自由的。
腦退化照顧者 擔子多沉重
我們擁有自由意志,可是有些疾病卻會奪去人的意識,比如戩毅格外感興趣的「腦退化症」。
腦退化一點也不簡單,他解釋老人患的多為阿茲海默症,亦即「光纖之父」高錕所患的一種;另外亦有顳葉、前額葉腦退化等,可在30至50歲病發。
失去的意識不能修復,腦退化不可逆轉,意味照顧者的擔子只會愈來愈沉重。
曾有一位患腦退化的婆婆,本來與兒子同住,但婆婆一次入院後,兒子就消失不見。
婆婆在復康病房一住就幾個月,沒有鑰匙回家,我們打給兒子,他不斷掛線。
當戩毅正在躊躇,兒子有天忽然現身,接母親回家去。或許兒子並非不孝,只是需要一刻喘息,「對家人來說,照顧壓力實在非常大,社會又不夠支援,很無奈。」
患有顳葉腦退化的一對中年兄弟,哥哥終日卧床插鼻胃喉,弟弟不會說話表達亦不懂自理,二人的生活起居就靠年過90的媽媽照顧。
最辛苦照顧病人的,一定是家人,而不是我這個醫生。
作為醫生,要懂得在適當的時候扶一把,或是放手。
年老傷殘可不代表脆弱
老人的生命力遠比你我所想的更堅韌。
戩毅說起一個90多歲老伯伯,眼睛看不見,腳上裝義肢,卻一直堅持獨自生活。另一個同是瘸腿的老人,家住唐樓沒有升降機,
他沒有義肢,但為了下樓食煙,每天都扶着助行架上落樓梯!
他笑說雖然吸煙這動機不太好,但那頑強的意志實在不可小覷。不過有時候打擊意志的不是身邊人,而是病人自己。
曾有一位婆婆腎不好導致身體腫脹、雙腳爛掉,拖了兩星期才見醫生。戩毅禁不住問:「為何這麼嚴重都不入院?」
她竟說:
我以為老咗就係咁!
因此別對他說「你老了懵了,不行了」,也別催眠自己「老了就必定渾身毛病」。
老了是怎麼一回事?不過是白髮長了、皺紋多了,這人生的歷程沒甚麼大不了。
【延伸閱讀】走進醫院中的孤島 紓緩科醫生:不願末期病人獨行
【延伸閱讀】外科醫生在死亡裡起革命 推環保殯儀:不跟傳統走